《伤寒论》第207条 原文:“阳明病,不吐不下,心烦者,可与调胃承气汤。” 一、经典注家集萃 1. 成无己《注解伤寒论》:“吐后心烦,谓之内烦;下后心烦,谓之虚烦。
今阳明病不吐不下,心烦,即是胃有郁热也,与调胃承气汤以下郁热。”
2. 柯琴《伤寒来苏集》:“言阳明病,谓已传阳明,不吐不下,知其未经吐下也。
心烦者,胃络上通于心,胃热上扰,神明不安也。
此非虚烦,乃热郁胃腑之实烦,故可与调胃承气汤。
微和胃气,其烦自止。
此方妙在甘草缓硝、黄之峻,使之留中泻热,非若大、小承气之专攻肠结也。”
3. 尤怡《伤寒贯珠集》:“病在阳明,既不上涌,又不下泄,而心烦者,邪气郁结在中,胃热上冲,扰乱心神也。热已成实,非吐下所能除,故可与调胃承气汤,泻热和胃而心烦自止。”
4. 黄元御《伤寒悬解》:“阳明病,不经吐下,而心烦者,胃热内郁,上燔心宫也。
热邪内实,宜调胃承气汤泻其郁热,胃气调和,则心烦自愈。”
5. 刘渡舟《伤寒论讲稿》:“这条是讲调胃承气汤的典型适应证。
'不吐不下’排除了两种情况:
一是排除了因吐、下法治疗不当导致的虚烦(如栀子豉汤证);
二是说明这个心烦不是痰实、宿食在上脘的'欲吐’证,也不是燥屎完全结成的大承气汤证。
它就是阳明胃家燥热初结,热邪上扰心神所致的心烦。
这种心烦是实实在在的热邪壅滞引起的,所以用调胃承气汤泻热和胃,热去则烦除。” 二、多维深度解析 1. 六经辨证思维解
病位病性:此证属阳明病(里阳证、热证、实证),病位偏重于“胃”(中焦)。
辨证眼目:“不吐不下”与“心烦”的结合是关键。 不吐不下:排除了
①因误吐、误下导致的虚性烦热(如栀子豉汤证);
②病邪在高位(胸膈)或低位(肠腑燥结)的极端情况。
点明病邪郁结于“中”。
心烦:此非虚烦,乃胃中燥热结实,浊热上攻,扰动心神所致。
是阳明实热心烦。
方证对应:此证燥热初结,腑气尚未完全壅滞到“痞、满、痛”的程度,故不宜用大、小承气汤峻下。
只需泻热和胃即可,故主以调胃承气汤(大黄、芒硝、甘草)。 2. 圆运动一气周流解
此证是圆运动中轴(胃腑)被燥热邪气壅滞,导致“右降”之路不畅,浊热之气上逆。
阳明燥热内盛→燥热结于胃腑→中轴气机壅滞→浊热不降反而上逆→上扰心神→心烦;
同时,燥热结于胃腑→腑气初结尚未成坚→无大实满痛。
关键点:圆运动的轴心(胃)被热邪“卡”住,运转失灵,能量(热)无法顺降,反而上冲。
调胃承气汤中,芒硝、大黄泻热开结,甘草缓急护中,如同给卡住的轴心滴入润滑油并轻轻推动,使其恢复“降”的功能,则热泄烦除。
3.辨“心烦”之真假:务必鉴别此种“实烦”与少阴阴盛阳浮之“躁烦”。
后者虽亦“心烦”,但必伴见肢厥、脉微细、但欲寐等一派阴寒之象,万不可误用寒下,否则顷刻亡阳。
中病即止,顾护脾阳:即便确诊为此证,用调胃承气汤亦当“得下止服”,不可过剂。
因方中大黄、芒硝毕竟苦寒,易伤中阳。
于方中稍佐生姜或半夏,以监制寒凉,保护脾胃之气。
现代人本虚:现代人阳虚者十之八九,纯阳明实证已较少见。
更多见的是寒热错杂之证。
若见心烦、便秘,需细察舌脉,可能是上热下寒(附子泻心汤证)或津亏肠燥(增液汤证),而非此纯热结。 4. 中医底层逻辑贯通 鉴别诊断:此条提供了重要的鉴别思路:“不吐不下”排除了因治疗所致(误治)和病位偏颇(上、下)的烦证,将病机精准地锁定在“中焦胃热”。
治病求本:心烦是标,胃热是本。
治疗不直接安神,而是泻其胃热,热去则神自安。体现了“伏其所主,先其所因”的治疗思想。
治疗层次:承气汤类方有明确的分工。
此证界于白虎汤证(纯热无结)与大承气汤证(大实大满)之间,为“热结初成”,故用调胃承气汤“和胃气”,体现了方剂运用的精细层次。 三、临床体悟 现代临床对应 1. 消化系统疾病:如急性胃炎、酒精性胃病等表现为胃脘灼热、烦躁、口干、大便偏干者,可借鉴此方义,以泻热和胃。
2. 感染性疾病中期:许多外感热病过程中,出现高热后心烦、腹胀、便结不通,正属阳明热结,调胃承气汤常能迅速退热除烦。
3. 精神情志疾病:部分焦虑症、躁狂发作患者,若伴见体质壮实、面红、便秘、脉滑数,其病机或属阳明腑热上攻,可考虑用泻法(如调胃承气汤或防风通圣散)釜底抽薪,常获奇效。 临证鉴别要点 1. 调胃承气汤证(本条):病因是阳明燥热初结;心烦特点为实烦,伴腹满、便硬;
腹部特征为或微有胀满,按之不适;
大便干结难下;
治疗方法为泻热和胃(调胃承气汤)。
2. 栀子豉汤证(虚烦):病因是汗吐下后,余热扰胸;
心烦特点为虚烦,心中懊憹,胸中窒;
腹部特征为腹软无压痛;大便一般正常;治疗方法为清宣郁热(栀子豉汤)。
3. 大承气汤证(腑实):病因是燥屎内结,腑气不通;
心烦特点为烦甚至谵语,循衣摸床;
腹部特征为腹满硬痛,拒按,绕脐痛;
大便秘结或热结旁流;
治疗方法为峻下热结(大承气汤)。 学术思想拓展 对于体质偏弱又确有此证者,创“变通调胃承气法”,以酒大黄易生大黄(减其峻烈),以玄明粉易芒硝(增其润下),并倍用甘草,再加枳实、厚朴(小承气汤意)以行气导滞,使泻下之力更为平和稳妥。 仲景心传 “此一条,为调胃承气汤之运用立下法度。
'不吐不下’四字,划清虚实之界;'心烦’一症,点明热结之机。
示人凡治心烦,不可概以为虚,当察其腹,问其便,若有燥热结于中州之象,便可投此'泻热和胃’之轻剂。
此方之妙,全在'调胃’二字,非为攻下,实为调和,乃通因通用、以降为和之典范也。”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优配网-配资平台排名一览表-国内知名股票配资公司有哪些-炒股配资平台知识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